close

從這個網站直接簡體轉成繁體的文章:http://www.jiaoyu.org/r2.htm


《适合人类的教育》《全面的人类学》
Allgemeine Menschenkunde GA293


作者:史代纳(Rudolf Steiner)
翻译:卢安克
编辑:蒙令华



前言
今天晚上我只想說一些前言。為了重新發揮我們現在的精神生活,Waldorf學校就需要作為一種創造文化的行動。我們需要想到所有方面的變化。社會所有的發生最後都取決於精神,而學校就是其中一個在現代(1919年)社會中需要解決的精神的問題。我們要利用能辦Waldorf學校的機會在整個教育領域中引起改革和革命。
這個文化行動的成功就被放在你們的手上。給你們那麼多的責任,是為了讓你們參與到這個創造例子(榜樣)的工作。很多的事情取決於這個例子的成功。Waldorf學校要在現實中證明人智學的世界觀能起到的作用。Waldorf學校應當是一個"統一學校"。這就是說,我們學校只要管人類統一的需要並根據這種需要去安排課程。所有方面,都要為這一點服務。
但是我們也有達成妥協的必要。達成妥協是有必要的,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自由做事的能力。國家給我們定的學習目標是比較糟糕的。被國家定下來的學習目標是我們能想到的最糟糕的,但人們卻會把它看得很高。現在(1919年)的教育政策所做的就是:根據某種格式去對待人,把人添加到他們的格式中去。為了讓人適應被定好的格式,就需要用"鐵線"把人這個"物品"修整得標準化。人們還會以為這就是先進,並以一種看不起其他觀點的方式去開辦根本不適合人的學校。……我們面對的是一場很困難的戰鬥,但我們必須做到這樣的文化行動。
在做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把兩種有矛盾的力量統一起來。一方面,我們應該知道自己的理想,但同時我們需要有適應那種脫離理想很遠的因素的能力。如何把這兩種因素統一起來,這是你們每一個老師非常難的一個任務。只有你們每一個人把自己的整個人格都交給了自己的任務,才能做到。每一個老師都完全需要把個性交給自己的工作,一開始就應該是。
為了這一點,我們不會辦一個有上下級的,而會開辦一個集體管理的學校。在一個由全體教師管理的學校裡,我們就不會有那種代替個人責任的規則和要求,而在心裡,我們要具有一種給我們的做法帶來自由和責任的東西。每一個老師都應當完全對自己的做法負責。
能代替校長(領導)的,是我們現在要做的這個培訓。在培訓中,我們能接受讓我們學校統一起來的精神。如果我們是認真的,我們通過學習的工作就能(實現)統一。
我們的培訓要包含:1、連續性的教育的基礎問題(這本書)、2、課程安排和方法(發表在另一本書上)、3、練習討論一些自己教育領域的做法(發表在另一本書上)。
每天上午,我們要學習理論,下午則開展討論。明天早上9點我們開始學習全面的人類學,10點30分要學教育方法,下午3至6點去練習和討論。
必須完全意識到的是,我們需要在所有方面都做到文化行動。
我們以Waldorf學校不要建立一個世界觀學校。Waldorf學校不應該是一個世界觀學校,不應該給學生灌輸人智學世界觀的"規則"。我們不要給學生教人智學--這種對他們來說像規則一樣的東西。人智學真的不是要教育的內容,但我們要嘗試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像使用方法一樣)使用人智學。我們想把通過人智學認識到的轉換成實際教育工作中的做法。
人智學能給我們帶來的課程內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使用我們通過人智學能發揮出來的做法和方法,是人智學如何變成課堂上的做法。
各種宗教課程,我們讓各種教堂的老師來上。而人智學只要幫我們找到教育的方法。為了宗教的內容,我們把小孩(根據各自家庭的信仰)分配給不同信仰的宗教老師。
這是我們需要達成妥協的另一個方面。通過有道理的妥協,我們還能加快我們的文化行動。
我們需要意識到自己的重大任務。我們不應該僅僅作為教師,而應該是真正的文化行動者。我們需要對於現代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發揮活力的興趣,否則我們對這個學校來說就不是好老師。我們不能只管自己的工作領域。只有對於所有在世界中發生的事情都發揮活力的興趣,我們才能當好老師。通過這種興趣,我們才能得到為了學校和為了課程任務所需要的力量。為了這些,我們需要在精神上的適應能力,需要把自己交給自己的任務。只有在我們發揮對以下的興趣:1、現代社會所帶來的巨大問題;2、現代社會所帶來的巨大任務,我們才能從今天已經達到的(真正)獲得自己所需要的力量。不管我們把這兩點想像得有多達,都不夠。
第一講
親愛的朋友們,只有我們不把自己的任務看作是一個可以僅僅用智力在舒適的生活中做到的東西,而把它看作是最高的道德精神的東西,我們才能做得好。所以你們也可以理解:我們一開始就要想起我們以這個培訓要建立的與精神世界的關係。在面對自己的任務時要意識到的是,我們不僅是在物質世界中做事的人。我們在物質的世界中找事情做,這是現時代普遍又惟一的一種看法。在這種理解下,就形成了我們現在要改變的這種狀態。所以,我們在開始或做準備的時候,要想起如何建立與精神力量的關係,以後每一個人的工作都是去完成這些(精神)力量的事情。請你們把下面的話看成是一種對於給承擔任務的人帶來藝術創造的想像感、靈感和直覺的力量的祈禱。
(接下來的一段話是沒有記錄下來的)
親愛的朋友們,我們需要感受我們任務的重要性。如果知道這個學校的特殊任務,我們就能做到。在這方面,我們要讓自己的思考變得具體一點,讓自己意識到我們學校要完成的特殊任務。為了能做到,我們不要把這個學校的建立看成是普遍事情,而應當把它看成是世界發展規律中的一個節日。這樣,我就想讓發生一件事--讓自己以引導人類去脫離災難、找到更進階教育階段的這種精神的名義,來感謝那些讓Emil Molt為了人類的發展在這個地方找到辦學主意的精神。我知道他意識到:只能靠很弱的一種力量來完成這個任務。他是這樣看的。但由於我們跟他一起把任務的大小和我們行動的時間感受成是世界發展規律中的,他就能找到他需要的力量。我們就想從這個角度來開始。我們要這樣來看自己:命運把我們安排在這個地方不是為了做一個普通人,而是為了做讓身邊的人感受到沉浸在世界節日的那種事情。在我們今天的培訓開幕之後還要說的,我在培訓結束時會說。那個時候,很多理解會變得清楚,使我們更具體地面對今天找到的任務。
(Emil Molt說:如果我能在這個莊重的日子說一些話,這就是為了表達感謝--感謝我能感受這個日子,也是為了保證以我弱的力量去幫助實踐今天開始的大事。)
親愛的朋友們,我們最先要學習的是自己的教育任務,是一些今天只要入門的內容。我們的教育任務與人類在過去給自己找的教育任務必須是不一樣的。不一樣,不是因為我們看不起別人的任務並以為自己能創造出一種新的教育上的"世界規律",而是因為我們從人智學導向的精神科學知道:人類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會給人類帶來一些新的(不同的)任務。第一個亞特蘭蒂斯之後階段的任務是不一樣的,第二個的又不一樣,而現在的第五個發展階段中又不一樣。某一階段給人類帶來的任務,都是我們在這個階段已經開始一段時間之後才能意識到。
現在所處的這個階段(意識靈心的發展)是在15個世紀中葉開始的。現在我們才從被隱藏的精神範圍得出新的認識,才開始認識到這個階段中我們在教育方面需要做到的事。到現在(1919年),不管意願有多好,人們都還是根據上一個階段的任務做事,就是根據第四個亞特蘭蒂斯之後的階段(智力靈心的發展)。對於很多做法,關鍵的是,我們能讓自己適應我們的任務,能理解並能給自己一個根據時代(階段)的方向。這個方向的重要,不是因為它對於整個人類的發展都正確,而是因為它對於現在這個階段(和需要)是正確的。物質主義除了其他問題之外,也使得我們意識不到某一個時代帶來的特殊的發展任務。首先請你們接受這一點:特殊的時代帶來特殊的任務。
你們要接受的、要教育的小孩已經達到了某一個年齡,他們在達到這個年齡之前(最早的階段)已經接受了父母的、可能起到危害的教育。在人類、在父母能理解--小孩最早期的階段(年齡)中人類也有某一些特殊的、屬於這個時代的(發育)任務。這個時候才能實現我們想達到的(教育)。在接受小孩(上學)的這個年齡中,我們還能修正一些在早期時弄錯的教育。
但是我們需要弄清楚引導我們每一個老師教育工作的是什麼意識。
在做自己工作的同時不要忘記:我們整個現代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都是建立在人類的私心之上。只要無偏見地去觀察現代人所認識的精神和宗教並問自己,我們現在的文化,特別是宗教,是不是面向人的私心。宗教的講話往往都想抓住人的私心。比如來看應該是最感人的一個問題,就是在人死之後靈魂(靈心)能不能繼續存在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發現,宗教在這方面的講話像大部分其他的話一樣,面向的是人的私心想在精神中獲得什麼的這種慾望。由於我們的私心,人就希望在死的時候保留著自我,在精神中獲得個人的存在。這種慾望雖然進階,可是它也是自私的。宗教在解說靈魂不死的時候,大部分都是面向人的這種私心。所以宗教往往"忘掉"我們生命的開始,只重視我們生命的結束。我們注重"死"並忘掉了"出生"。
雖然這不是直接說出的,但這還是事情的基礎。在現在的這個時代中,我們需要反對所有領域中存在的自私的慾望。否則,人類正在發生的文化衰退就會繼續下去,讓我們的文化變得越來越低級。我們需要慢慢地增加對於人生發展的開始、對於出生的意識。我們的意識需要接受的事實是,人在死之後和再生之前會經過一些發展變化,而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他會來到一種對這個精神世界來說"已經死去"的狀態。根據他達到的狀態,他已經無法繼續"活"在精神中,除非他進入到另一種狀態。進入的另一種狀態,就要進入物質身體和構造生命力量(生命力)的遮掩。假如他在精神中只是直接發展往上去的,他就無法得到通過這些遮掩該(才能)得到的。從小孩的出生開始,我們只能在物質中去觀察他,但我們同時要意識到,這個物質中看到的也是原來精神的延續。我們不僅要看物質生活來到死之後在精神中的延續。我們要意識到,物質中的生活是從精神而來的一種延續,我們通過教育工作,要繼續培養原來在精神(世界)中被精神的力量培養出來的。這樣的意識,會給我們的教育工作帶來合適的氣氛:在這個小孩的身上,你要以你的行為繼續去培養精神的力量在他出生之前培養的(我們在物質中繼續原來在精神中發生的工作)。
在現在人們已經失去了與精神的聯繫的這個時代中,人們經常會抽象去問一些對於精神上的理解來說無意義的問題。比如人們會問,該如何安排出生之前的教育。很多人在現代社會中把事情看得很抽象。如果具體地看,在某些領域中就不能問下去。我說過的一個例子是:我們在路面上看到車轍就問,它們是怎麼來的?因為有車開過去。它為什麼開?因為坐在裡面的人想去什麼地方。他們為什麼想去?在現實中,這種問題有一個結束(期限),但在抽象中會永遠問下去"為什麼?",就像一個輪子持續轉動一樣。具體的思考會有結束,但抽象的思考就像輪子一樣永遠運轉。不經常考慮的問題也如此。人們思考教育問題,就問到出生之前的教育。但是,親愛的朋友們,在出生之前,人是在物質之外的精神力量照顧下的。我們只能讓這些力量去關心出生之前的人與世界的關係。所以,出生之前的教育還不是對於這個小孩的教育。這時的教育只能是父母、特別是媽媽去做事而得到的無意識的結果。如果媽媽在生小孩之前通過自己的行為表現出來有道德和根據智力來說是正確的事,她這樣教育自己的也會很自然地傳到小孩的身上去。我們考慮對還沒有見到世界光芒小孩的教育越少,考慮自己(父母)實踐一種好的生活方式越多,對於(未來的)小孩來說是越好的。在小孩已經參與到物質世界的生存條件時,也就是在他開始呼吸外面的空氣時,(對小孩的)教育工作才能開始。
在小孩來到物質世界的平台時,我們就要意識到他從精神世界來到物質世界所發生的變化。這時我們就需要意識到,人是由兩個部分(範圍)組成的。在進入物質世界之前,精神和靈心(靈魂)會發生聯繫。在這裡所說的精神,是我們現代物質生活中的人還完全被隱藏的、在人智學導向的精神科學中所說的"精神中的人"、"構造精神的力量"和"進入自我的精神"。人的這三個範圍在精神中已經存在,而我們要慢慢地往那邊去發揮。我們在死後和再生前,已經與精神中的人、構造精神的力量和進入自我的精神有聯繫。從這三個範圍發出的力量充滿了人的靈心:"意識的靈心"、"智力(心地)的靈心"和"感受的靈心"。
如果去看已經經歷過死之後和出生之前狀態、正準備進入物質世界的人,我們就看到一個跟靈心聯繫在一起的精神。從精神世界進入物質世界的,是精神靈心或者靈心精神。物質中的狀態(身體)成為它的遮掩(住所)。我們也可以說,精神靈心在進入物質世界時,與它產生聯繫的是物質的遺傳所造成的。精神靈心要聯繫到物質範圍,這種聯繫又是由兩個三組構成的。本來,精神與靈心的聯繫,是精神中的人、構造精神的力量和進入自我的精神(來構成精神)與意識的靈心、智力(心地)的靈心和感受的靈心(來構成靈心)的聯繫。它們互相有聯繫,而在進入物質世界的過程中,它們又與(物質世界的)"心理動力"、"構造生命的力量"和"物質的身體"產生聯繫。但是,首先在媽媽的肚子裡,然後在外界中,這些(屬於物質的三組)又與物質環境的三個範圍有聯繫,就是與"動物世界"、"植物世界"和"礦物世界"。這也是由兩個三組的聯繫而構成的(屬於物質的三組和環境的三個範圍)。
如果無偏見地去觀察剛進入我們(物質)世界的小孩,你們就可以發現:在孩子中,精神靈心還沒有(完全)聯繫到物質的身體和屬於它的範圍。從精神的角度來看,教育的任務就是讓精神靈心與身體統一起來。它們要產生和諧的聯繫。孩子出生在物質中的時候,精神靈心與物質還沒有配合。老師的任務,就是讓這兩個方面配合、統一。
下面將要說得更具體。在所有人與外界的聯繫中,最重要的是呼吸。呼吸又是我們在進入物質外界時開始的。媽媽肚子裡的呼吸只是一種準備,它還不能建立人與外界的聯繫。真正的呼吸在離開媽媽的肚子時才開始。對人來說,呼吸決定(影響到)很多事情,呼吸裡包含了物質人(人體)的整個三組結構。
物質人三組結構的一個部分是新陳代謝。一方面,新陳代謝與呼吸是有聯繫的:呼吸引起的新陳代謝是血液中的,而血液循環又吸收通過其他方式從外界接收來的營養。這樣,呼吸雖然有了自己的功能,但也與新陳代謝產生聯繫。
另一方面,呼吸也與人的神經感官系統有聯繫。通過吸,我們把頭腦中的水壓到頭腦中去,而通過呼,我們把它退回到身體其他部分去。這樣,我們就把呼吸的節奏轉給了頭腦。呼吸就一方面與新陳代謝,另一方面也與神經感官系統有了聯繫。可以說:呼吸是進入物質世界的人與物質的外界之間最重要的一種聯繫方式。但我們也要意識到,(小孩的)呼吸還沒有達到人為了生存而需要的那種狀態,特別是在這一方面:剛進入了物質生活時,人的呼吸與神經感官系統之間的聯繫還沒有真正產生(協調),還不和諧。
如果觀察小孩的本質,我們就要發現:小孩還沒有學會一種能保證神經感官系統正常工作的呼吸方式。在這一點上,我們又了解到了孩子的需要。我們首先需要從人類學、人智學去理解人。教育上最關鍵的做法就應當是:(老師)去觀察所有能讓呼吸加入到(適應)神經感官系統的因素。從更高的觀點來說,小孩要學會讓他的精神去接受那些通過在世界中的呼吸才能得到(感受和做到)的東西。可見,教育的這一部分要進入到精神靈心的範圍中去--由於讓呼吸與神經感官系統和諧(協調),我們就把精神靈心的拉入到了物質的生活中去。大概來說:小孩的呼吸還達不到與內心的和諧,而我們的教育要讓他學會正確(與內心和諧)的呼吸。
還有另一件事情,小孩也還沒有正常做到,而我們要去引導它,以便達到物質身體與精神靈心之間的和諧與協調。小孩在生命的開始還不會的是:讓睡覺與清醒之間的變換節奏適應人類的需要。你們可能會發現,我們在精神上要強調的與外界中的規律好像有矛盾。從外表來看,小孩很會睡覺,他睡得比長大後多得多,他睡眠著進入生活。但是睡眠與清醒基於的基礎或內心(背景)才能,他還不會。小孩在物質世界中經歷到各種各樣的事情,他使用自己的四肢、吃、喝和呼吸。但在物質上做到各種各樣事情的、在睡覺與不睡覺變換的同時,他不能把在物質上經歷到的、看見的、聽見的、用手做到和用腿亂發揮的動作,他還不能把這些帶到精神範圍中去並在精神中消化,也不能把消化而得到的成果帶回到物質生活中去。小孩的睡眠與大人的睡眠還不一樣。在大人的睡眠中被消化的,主要是那些醒來至睡眠之間所發生的(生活中的)事情。小孩還不能把這些不睡覺時在世界中的經歷帶到睡眠中去,所以他在睡眠時進入的宇宙規律(精神)中沒有帶來在外界中得到的經歷。他進入宇宙規律(精神)的狀態,是一種雖然睡眠著進入、但不能把物質經歷帶到精神中去的那種情況。一種正確的教育,要讓人把在物質世界中的經歷帶到睡覺時的精神靈心的工作中。作為老師,我們都無法給小孩教一些超出物質世界的東西,因為從超出物質世界的範圍能進入人的,是在人睡覺的時候才能進入的。我們能做的,只是利用小孩在物質生活(不睡眠)中的時間去做一些他慢慢地能帶到(睡眠)精神世界的事情,使得他能從精神世界得到他在物質世界中做事和做人所需要的力量。
這樣,我們把教育的注意力引導到了一種比較進階的領域,也就是培養正確的呼吸和正確的睡眠不睡眠的節奏。當然,我們也會做一些不是培養呼吸或睡眠不睡眠節奏的事情。(前面所說的)這種培養是背景基礎。我們要做的是具體的手段。但我們要意識到我們做事情的基礎是什麼。在給小孩教某一內容時要意識到:我們在什麼時候通過哪些手段讓精神靈心進入物質身體(生活),什麼時候通過哪些手段讓物質身體進入(經歷)到精神範圍。
我們不要小看在這裡所說的。如果你們只去看你們所做的事情,並不看自己是(成為)什麼人,你們就無法做一個好老師。我們有了人智學嚮導的精神科學,就是為了理解到這一點的重要性:人不僅通過自己做的事情在世界中起作用,更是通過自己成為了什麼。親愛的朋友們,進入學生教室的是這個老師還是那個老師,區別很大。這個區別真的很大,而原因不僅是一個老師比另一個更懂得教育方法,最重要的起作用的原因是:一個老師在他整個生活中發揮了什麼(已經變成他生活的)思想,並把它帶到教室裡去。一個在思考中關注成長中人的老師跟一個從來沒有想過這些的老師對學生起到的作用就是不一樣。在我們發揮那種(人類成長的)思考時發生了什麼呢?在我們意識到呼吸的過程和呼吸通過教育的調整在宇宙(精神)上有什麼意義時、在我們意識到睡眠和不睡眠的節奏在宇宙上有什麼意義時,發生的是什麼?發揮這樣的思考時,我們的內心中就有一種力量在對付我們太注重個人形象的興趣。這時候,所有屬於個人形象思考的(不好)力量都會減少。正好是這個因為成為物質中的人而發揮的太注重個人形象的興趣,會部分被消失。
如果我們生活在這種自己個人已經消失的狀態中並進入教室,在內心中就會產生一些(其他的)力量來建立自己與學生之間的(合作)關係。有可能,學生表面上表現的並不是這個樣子。也許你們進教室時,班裡的調皮小孩都在嘲笑你們。但我們在這裡所發揮的思考(理解)將給你們足夠的力量,使你們不去理會這種嘲笑,承受它就像外界中的事實(現象)一樣,比如像我們沒有帶雨傘突然被雨淋一樣。當然,這是一種不舒服的意外,但一般的人把被雨淋和被嘲笑看得不一樣。我們不要把這兩種情況看得不一樣。我們發揮的思想(理解)要夠強,使得我們不去區分,使得我們(能)承受學生對於我們的嘲笑,就像承受雨淋一樣。如果這些思考(理解)充滿了我們,而且我們也相信確實這樣,我們在8天、14天或者更長的時間後,就會達到一種新的狀態,而不管孩子多麼嘲笑我們:達到的,是自己與學生之間的合作關係。我們必須面對困難去建立這種關係,是通過自己成為了什麼(思想的)人而達到。我們要意識到,(這個)教育上最先的任務,就是我們首先要改變自己,(通過理解人類)來建立一種在思考精神上的、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進教室的意識應該是:精神上產生了關係,不僅有我所說的話和提醒,課堂上的能力就出現了。提醒等等都是一些我們需要的表面上的做法。但如果我們沒有把充滿自己生活的思考和學生的身體和靈心在課堂上要發生的事情聯繫在一起,如果沒有讓這種聯繫(關係)作為教育的基礎,我們就無法實踐正確的做法。如果我們沒有發揮這樣的一種意識,我們在課堂上的行為就不是完整(真實)的:由於人的出生,人得到了在精神世界中沒有的做事的機會。我們要去教育,要給呼吸與精神世界的和諧。還在精神世界中的時候,人無法像物質世界中那樣進行睡眠和不睡眠有節奏的變換。我們要通過教育去調整這個節奏,使得物質的身體能以合適的方式符合精神和靈心。當然,這不是一種直接在課堂上能用上的抽象的方法,但它要成為我們對於人類的認識和理解。
這是我在前語中想給你們說的話。明天,我們要開始學習真正的教育。
第二講
任何的課程將來都應該是建立在真正的心理學上,而真正的心理學是從人智學導向的、對世界的認識得來的。這樣的需要,很多人在很多地方已經認識到,比如過去比較有影響力的Herbartsche教育,其做法就是建立在Herbartsche心理學之上。現在和在過去幾百年中存在的情況,不讓我們找到真正的在教育上能用的心理學。原因就是:在現在這個意識靈心的發展階段中,直到現在,我們都還沒有得到精神上深度,還沒有能夠認識到人的靈心。從過去舊的智力靈心的發展階段的知識留下的對於心理的含義(概念)和理解,在現代的情況中就成了空洞的口號。誰現在拿到任何一本跟心理學有關的書,誰就會感到,這些書已經沒有了真正的內容,好像心理學家只懂得玩弄概念。比如說,誰現在能讓我們清楚地理解什麼是想像,什麼是意志?你們可以在教育和心理學的書上找到很多"什麼是想像或意志"的定義,但這些定義,不能讓我們弄清楚想像和意志是什麼。由於外來的歷史發展的必要(原因),人們就忘記了把人,包括人的靈心,聯繫到整個宇宙(精神)。人們無法理解人的靈心如何與整個宇宙發生關係。只有能把一個人與整個宇宙之間的關係(聯繫)看清,我們才能得到對於人類的想法(理解)。
(比如)讓我們來看平常所說的想像。在孩子身上,我們要發展想像、情感和意志。所以,我們首先需要自己弄清楚,想像是什麼。如果一個人真正無偏見地去觀察人中所發揮的想像,他很快就會發現想像跟像(形象)一樣的特點。想像具有像(形象)的特點。誰以為想像具有存在事實的特點、誰以為想像中的是事實存在的,誰就相信了幻想(假的)。假如說想像(只能)是事實上的存在,它還有什麼意義(用)呢?我們當然也有事實上存在的東西,比如說身體在物質上存在的眼睛、鼻子或者胃,它們都是事實上存在的。你們肯定會說,我們雖然在這些事實中生活(存在),但是我們不能利用它們去想像。你們以你們自己的本質(個性)進入並形成這些事實上存在的東西,你們也感受到這些(東西)就是你們自己。因為這樣,我們能以想像去抓住(在想像中仿造)某一個東西;因為這樣,想像能有像(象徵)的特點(能是某一個東西的像),而我們沒有必要與想像中的融為一體,也沒有必要(以身體的物質)進入到想像中去。其實,想像不是存在的,想像僅僅是個像。在上一個發展階段的結束之後,人們犯了一個大錯誤,把思考本身看成是事實。"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是現代世界觀最大的一個誤會,因為在"cogito"裡包括的不是"sum",而是"non sum"。我是說,我的認識有多遠,像就有多遠,而不是我的存在就有多遠。
如果去看想像跟"像"一樣的特點,我們主要需要看它的本質。想像是很活躍的,甚至我們能以不完全正確的方式把它看成是工作;其實,事實上存在的才能工作。但我們要想像,思考是在像中的(不事實的)工作。想像中的動作只是像中的動作而已。但這個像應該是什麼(事實)的像,它不能脫離事實上的意義。我們可以用鏡子中的像來做比喻:雖然在鏡子裡我們看到什麼的像,但是在鏡子裡看到的東西並不在鏡子的後面(裡面),而在任何一個與鏡子無關的地方。鏡子自己不關心它反射的是什麼,任何東西都能被它反射出來。當我們知道具有像(特點)的想像工作也是一樣的時候,我們就要問:想像而發揮的像是什麼的像?當然,物質的科學不會回答這個問題。只有人智學導向的科學才會回答。想像是我們出生、是我們受孕之前的經歷的像。只有我們清楚:我們在出生、在受孕之前經歷過一種"生活",我們才能理解想像是什麼。像普通的、鏡子裡的空間中反射的像一樣,我們在生活中也反射出(過去的)死之後和再生之前的經歷,而這種反射就是想像。如果要形象地去想像這個情況,就要想像:我們的生活在這兩條平衡線之間(請看圖1),左和右有"出生"和"死"的界限。想像是不斷地從"出生(前)"的那邊進來,並被人的本質(頭腦)返回去的(反射出來的)。這樣,通過出生之前在精神世界中的工作(經歷)被物質的身體返退回去(反射、反映),我們就能產生想像。對於真正去認識的人來說,想像(工作)就能證明出生之前(在精神中)的存在,因為想像是這個存在的像。
我首先給你們介紹這樣一個想法(以後我們還會去看更基礎的原因),是為了讓你們看到如此就能從現代的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概念和定義脫離出來,並真正去理解想像工作是什麼。就是通過學會知道:想像中被反射的,是我們的靈心在出生之前在精神範圍中做過的事,這樣去理解。所有其他對想像的定義都沒有用,因為它們不能幫助我們真正去理解我們的想像是什麼。
現在,我們要以同樣的方式去問意志是什麼。對於普通的意識(理解)來說,意志是很神秘的。對心理學家來說,意志是弄不清的,因為一方面,意志是很現實的,但另一方面,意志沒有什麼內容。如果去看心理學家所說的意志的內容,看到的都是從想像而來的。意志本身是沒有內容的。我們又沒有了能幫我們理解意志的定義。因為沒有內容,所以對意志作出定義是非常難的。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呢?意志就是我們內心中的一種萌芽--在死之後(的精神範圍中)才能變成精神靈心事實的一種萌芽。如果你們想像,我們的什麼在死之後能發揮成精神靈心的事實,如果還能想像它的萌芽狀態,你們就能理解意志是什麼。在我們的圖中,生命就在"死"那一個界限停止,但意志超出了"死"這個界限(請看圖2)。
我們要這樣去想像:一面有想像,就是(反射)出生之前"生活"的像,另一面有意志,就是未來中才能得到發揮的萌芽。請你們注意"萌芽"和"像"的區別。萌芽是超出事實的,而像不是事實。萌芽在未來中才變成事實,它內涵了未來的事實,所以意志具有精神的特點。Schopenhauer感受到了這一點,但是他沒能認識到,意志是精神靈心東西的萌芽和這個精神靈心的東西在死之後的精神世界中的發揮方式。
這樣,你們就把人的靈心生活分成了兩個部分:像性的想像和萌芽性的意志。在像和萌芽的之間有一個界限。這個界限就是物質的人在起作用。物質的人通過返退(反射)出生之前的來造成想像的像,物質的人也限制意志的發揮,使得意志都要保持萌芽狀態、只能是萌芽。我們要問,這是由於哪些力量而發生的?
我們要看清楚的是,人中必須有某些力量去反射出生之前的事實和去限制死之後的事實,讓它保留在萌芽狀態中。在這裡,我們就來到了心理學最重要事實的理解,而這個事實,也就是《Theosophie》(精神科學)這本書裡所寫的事物的相象,就是反感(距離感)和同感(親近感)的相象。下面,我們就繼續第一個講座中所說的。因為我們不能留在精神的世界中,我們就會被轉入到物質的世界中來。由於這樣的進入物質的轉變,我們對所有精神的(東西)都發揮反感。結果,我們就以一種無意識的反感力把出生之前的精神的事實返退(反射)回去。我們具有了反感的力量並通過這種力量把出生之前的(事實)變成一個像,僅僅是事實的像。而且對於在死之後從意志(這個萌芽)要發揮出來的事實,我們就發揮想與它融為一體的同感。我們不能直接地意識到這兩種力量(同感和反感),但它們無意識地在我們的內部中起作用並成為我們的情感--我們不斷在同感和反感之間變來變去的節奏,這個情感(請看圖3)。
我們在內心中發揮情感世界,而這個情感世界是不斷的在同感和反感之間的變換。這種變換不斷在我們的內心中發生。往一個方向發揮的反感不斷地把我們靈心的生活變成想像的,而往另一個方向發揮的同感則把我們的靈心生活變成能做事(行動)的意志,把死之後將要變成精神事實的限制在萌芽狀態中。這樣,我們就能很實際地去理解精神靈心的生活:我們把(從)同感和反感之間的節奏看成是(來理解)精神靈心生活的起源。
那麼,被反感返退(反射)的是什麼呢?被反射的,是出生或受孕之前在精神世界中經歷過的整個"生活"。它(這個過程)主要具有認識的特質。我們的認識,本來就是因為出生之前"生活"的"光"進入(物質的生活)而產生。這種在出生之前比出生後更強的、像事實一樣存在的認識,被反感減弱而變成僅僅是像。所以可以說:這種(事實中存在的)認識面對反感並被它減弱而成為想像(認識的像)。
如果我們的反感變得夠強,就出現一種特殊的現象。在物質生活中,如果不是以那種從出生之前(從精神)還留下來的力量去發揮,我們就無法發揮想像。如果一個物質中的人去想像,他發揮想像所靠的力量不是在他以內存在,而是從出生之前留下、仍然在起作用的。有的人可能認為,這種力量在出生時會停止起作用,但實際上它仍然起作用,而我們靠這種仍然進入我們生活的力量去發揮想像。出生前活力的(力量)繼續進入我們,而我們自己以內具有的,是把它反射出來的那種力量。它要面對的(力量)是反感。在發揮想像的時候,每一個想像都會碰到我們的反感。如果這個反感夠強,產生的就是記憶中的像。記憶就是發揮反感而造成的。這樣,我們就看出了兩件事情的關係。一個是情感上不確定反射的反感,另一個是以形象的特點去發揮、在記憶中去感覺的固定的反射。記憶僅僅是強度提高的反感。假如我們對自己的想像發揮強烈的、想把它吞下去(融為一體)的同感,我們就不會有記憶力。只因為我們對自己的想像產生了厭惡,使得我們把它給返退回去(反射出來),於是把它變成有意識的,我們才能有記憶。這就是想像的實際存在。
如果經過了這整個過程,如果形象化地去想像、把想像返退而產生記憶並長久保存這個(形)像,最後得到的就是概念(含義)。這樣,你們就理解了靈心生活的一個方面,就是與出生之前"生活"有關的反感。
現在我們來看另一個方面,就是意志,是我們內心中萌芽狀態的、屬於死之後的。意志能發揮在我們的內心中,是因為我們同情它,是因為我們同情這個死後才能發揮出來的萌芽。像想像是反感造成的一樣,意志也是同感造成的。夠強的反感讓想像變成記憶。那麼,如果同感發揮得夠強,從同感就會產生創造性(在其他書上翻譯成創造想像力、創像力或者像造力)。像反感產生記憶力一樣,從同感產生的是創造性。如果創造性發揮得夠強,這在平常生活中只能在無意識中達到;如果它夠強,使得它能充滿人的所有方面,甚至進入感覺的過程,我們就會產生普通的藝術創造的想像,這是讓我們想像(創造)出來外界事物的一種力量。像概念是從記憶力出來的一樣,給我們帶來感覺和感受的普通的藝術創造的想像,是從創造性出來的。它們(又)是從意志發揮出來的。
人們誤會了心理學的事實才說:我們感覺到某個事物,然後把它抽象化,就得到了想像。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比如說,我們能感受到粉筆的白色,這是因為我們發揮了意志,也就是通過同感變成創造性和藝術創造的想像感的這個意志。如果我們去造(找到)一個概念,其來源就完全不一樣,它是從記憶力得來的。
這樣,我就給你們描寫了人的靈心。如果你們不抓住同感和反感的區別,你們就不可能理解人類。這個同感和反感本身在死之後的靈心世界裡會直接地表現出來。在那裡,同感和反感不隱藏著存在。
我給你們描寫的是靈心的人。在物質世界上,它是與物質的人(人體)聯繫在一起的。所有靈心的,都會在物質(的身體)中表現出來。所以,一方面通過身體表現出了反感、記憶力和概念:這些都離不開身體的神經系統(神經系統是這些靈心才能的物質載體)。由於神經結構在人體中的形成,出生之前的就能在人體中起作用。出生之前的靈心的(東西)通過反感、記憶力和概念來進入和影響人體並在人體中形成(造成)神經。這就是對神經正確的定義(理解)。所有在感覺和命令兩種神經之間的區分都是胡說。這我已經說明過幾次。
(像想像、反感、記憶力和概念進入和影響人體一樣,)意志、同感、創造性和藝術創造的想像感又從人體(往精神)發揮出來。這些(發揮出來的)都離不開萌芽狀態,必須保持萌芽狀態,都不能得到完成,必須在形成中消失。這些必須留在萌芽狀態中,不能發揮得太多,所以必須在形成中消失。這裡,我們來到了人(類)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你們要理解整個人,從精神、靈心和身體(的三個方面)。人體不斷地造一種總是想變成精神化的東西。但是因為我們以我們巨大的愛、以我們自私的愛把它抓住(留住)在人體中,它就無法變得精神化,就在物質狀態中消失。我們的人體有一種物質狀態的、但不斷想轉成精神狀態的東西。為了不讓它變成精神的,我們在它想變成精神化的時候就把它消滅了。這就是血液,是與神經相反的一種東西。
血液
認識 ↓ 意志 ↑
反感 ↓ 同感 ↑
記憶 ↓ 創造 ↑
概念 ↓ 藝術創造的想像感 ↑
神經
血液真是一種很"特殊的飲料"。假如我們能把血液從人體分出去,但不讓它被消滅(在物質中這是不可能的),它就會變成精神。為了不讓血液變成精神的,為了能在生活中把血留在人體中,我們就需要消滅它。所以人體中不斷造血--消滅血、造血--消滅血,就是通過吸和呼的過程。
我們人中都會發生兩種對比方向的過程。我們人中的一種過程是跟著血管發揮的,它不斷想把我們的生存引導到精神狀態中。平常胡說的那種神經命令作用的功能在實際上也是跟著血液發揮的過程。與血液相反的神經不斷想死去,不斷想變成物質化。在神經旁邊的,實際上都是被排除的(死的)物質,神經實際上就是被排除的物質。血液都想變成精神化的,神經都想變成物質化的,這就是兩種對比方向的過程。
在後面的講座中,我們會繼續去看在這裡所介紹的基礎情況並會看到如何從這樣的觀察得到幫助我們實踐合理課程所需要的因素,使得我們能給小孩的靈心和身體帶來健康,不給他帶來精神和靈心的畸形。人們教壞那麼多的孩子,是因為有那麼多人們認識不到的情況。從物質進行的研究以為它對感覺和命令兩種功能的神經研究是它的成就,但這僅僅是玩弄詞語而已。他們說有命令功能的神經,是因為在腿的神經被破壞的時候,人不會走路。他們說,不能動是因為命令腿去動的神經被癱瘓(斷開)。實際上,神經被破壞的人不能走路是因為他不能感覺到自己的腿。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有必要進入各種各樣的誤會,因為這樣我們才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從這些誤會脫離出,成為獨立(思考)的人。
根據我在這裡所發展(介紹)的,你們就會感到,人類跟宇宙一起才能被理解。這是因為,通過我們發揮的想像,宇宙(精神)的就進入了我們。在出生前,我們在宇宙中,而我們當時的經歷在現在的我們得到反射。在死之後,我們又會在宇宙中,而我們未來(宇宙中)的"生活"又是像萌芽一樣從我們現在意志中的表現出來。我們內心中無意識地起作用的,對於宇宙中超出物質的認識來說是很有意識的。
可是,我們的身體在三個地方表現出了這個同感和反感力。在這三個地方,同感和反感會互相發生作用。一個是在頭中,在血和神經造成記憶力的合作中。每一個神經工作被斷開的地方,每一個神經裂開的地方,都是同感和反感互相作用的地方;另一個裂縫在脊髓裡,比如在神經往脊髓後邊的角去的、另一個神經又從前邊的角出來的那個地方;另一個裂縫在被同感的神經包圍的神經節堆裡。可見,我們人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一種本質。在我們身體的這三個地方,在頭、胸腔和下腹有這種同感和反感互相接觸的分線(裂縫)。感覺和意志(行動)不是感覺神經的資訊轉到命令神經而產生的。其實是一個連貫的資訊(在裂開的地方)從一個神經跳到另一個神經,而通過這種跳躍,就接觸到了靈心的(同感和反感);這是在頭腦和脊髓中。在這些神經分裂的地方,我們(靈心的)同感和反感就接觸(、切入)和影響到物質身體的過程。另外,我們(靈心的)還在神經節堆所發揮的同感的神經系統中切入到物質身體的過程。
我們以我們的經歷(感受)參與和影響到宇宙。我們去發揮一些在宇宙中繼續起作用的行為,而宇宙也跟著我們發揮一些"行為":宇宙不斷發揮的是反感和同感。如果觀察自己,我們(自身)就是宇宙發揮同感和反感而來的結果。我們自己去發揮反感:宇宙跟著我們發揮反感。我們發揮同感:宇宙跟著我們發揮同感。
從物質的表現來看,我們的身體清楚地分為頭(腦)系統、胸腔系統和包括四肢的新陳代謝系統。請你們注意,這樣的區分很容易被否認,因為現代人喜歡把事情看得很系統化,把不同部分完全分開來看。如果我們區分頭系統、胸腔系統和包括四肢的新陳代謝系統,他們就想分別來看每一個系統。人喜歡用格式,但在事實中不能這樣。我們的頭主要有頭的特點,但整個人(體)也都有頭的特點,只不過其他部分主要有頭以外的特點。主要的感覺器官都在頭裡,但整個身體也有一些感覺器官,比如觸覺和對溫度的感覺。整個身體以溫度的感覺就發揮了頭的特點。但在頭裡我們才主要是(專門)作為頭,其他部分只是"順便"作為頭。身體不同的部分就這樣有交織、互相交融的地方,所以區分就不那麼方便。頭(的發揮)在整個身體裡得到繼續。胸腔也是這樣的。胸腔是主要的胸腔,但只是主要,整個人(體)也都具有一些胸腔的特點,包括頭和四肢/新陳代謝。都是交織的。新陳代謝也如此。頭部新陳代謝的特點是一些人體學家已經發現的事實。頭腦最高級的神經結構不是在我們感到驕傲的、靠近外面的腦皮裡,而是在裡面。腦皮已經退步了一些,這個進階的結構已經退步了,它更是頭腦裡的新陳代謝。我們不要以為腦皮是什麼了不起的東西,它僅僅是退步的、給頭腦提供營養的部分。作為認識載體的神經被腦皮而養活。我們的頭腦比動物的頭腦進階,只是因為我們比動物更好地給頭腦提供營養。只因為我們比動物更好地去營養神經,我們才能發揮更進階的認識。但是頭腦或神經與真正的認識是完全無關的,頭腦只是從物質的身體(結構)來表現(非物質的)認識。
出現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有這個頭(腦)系統和包括四肢的新陳代謝系統像兩個對比的極點一樣的情況(我們先不管中間的)?這種對比,是因為頭系統在某一個時候被宇宙"呼"出去。人類由於宇宙的反感而形成了頭。當宇宙對於人中的因素"感到厭惡",使得它把這些因素退出去,(它的)像(象徵)就產生了。人以他的頭就具有了宇宙的像(象徵)。人類球形的頭正是這樣的一個象徵。通過反感,宇宙就在它自己以外的地方造成了自己的像,而這個被它造的像就是我們的頭。我們能利用自己的頭自由(獨立)地(思考),是因為宇宙首先把我們人類的頭從它那裡退(分)出去。如果把頭看成是跟四肢和屬於四肢的性功能一樣深入地加入到宇宙的,我們就錯了。四肢是加入到宇宙的,宇宙在吸引我們的四肢,它對四肢發揮同感,就像它對頭發揮反感那樣。在頭裡,我們的反感碰到宇宙的反感,它們在頭腦中碰撞。在我們和宇宙雙方反感的碰撞中,我們的感覺(知覺)就產生了。所有在人的另一面發揮的內部生活,又從宇宙對於四肢同情有愛的摟抱而產生。
人的靈心從宇宙的形成和人的靈心在它跟宇宙分開的狀態下從宇宙接受什麼,就這樣從人體表現了出來。在這樣觀察的基礎上,你們更容易地承認意志教育(發揮)和想像教育(發揮)之間的大區別。如果你們主要對想像(思考)的發揮起作用,單一地只對想像的發揮起作用,你們就把小孩聯繫到他出生之前的。如果你們僅僅通過理解(智力)去教育,你們就會危害小孩,因為這樣,你們是在讓他的意志參與到他已經完成過的,也就是出生之前的。在教育小孩的內容裡,你們不能加入太多抽象的概念。反而,你們要加入更多的形象。為什麼呢?答案是從我們(對於人類)的理解能看出來的。形象是藝術創造想像的,它經過創造和同感來發揮。而抽象的概念僅僅是邏輯上的意義,它經過記憶力和反感得到發揮並從出生前來。如果你們在小孩(的教育上)多使用這些抽象的東西,這就會支持和提高小孩血中造碳酸的過程,也就是身體變硬(固定化)並進入一種慢慢死亡的過程。反過來,如果你們給小孩帶來儘可能多的藝術創造的想像,如果通過形象去教育小孩,這樣你們就把不斷保留氧氣、不斷形成(成長)的萌芽給了小孩。事情會這樣,是因為你們讓他進入的是(形成)未來和死後(萌芽成果子)的過程。(這樣,)我們就通過教育來承接和繼續做(精神在)出生之前與人做(過)的事情。今天我們要承認:想像是一種從我們在出生或受孕之前的經歷而來的像(象徵)中的工作。精神的力量把像(象徵)工作放在了我們的心裡,而這種工作在出生後仍然起作用。通過給小孩帶來(藝術性的)形象,我們在教育工作中能繼續做原來宇宙(精神)做過的工作。我們在小孩的心裡種下的形象能變成(發)萌芽,因為我們把它們放到了身體所做的工作裡。在學會通過(藝術性的)形象起作用的同時,我們都要感到:通過形象,我對整個人(精神、靈心和身體)起作用,整個小孩都在反應。
把這些接受在自己的感覺裡,感受我們通過教育如何能讓出生之前被精神所做的工作得到繼續,這樣的感受就能給教育所需要的授予聖職。如果沒有這種授予聖職,我們根本無法做到教育工作。
這樣,我們就得到了兩種理解系統:一是認識、反感、記憶力和概念(含義),二是意志、同感、創造性和藝術創造的想像感。這兩種系統在所有實際教育工作實踐中都能幫助我們。怎樣使用它們,我們明天就要去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pty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